博客來e-coupon 台灣選舉史【彩圖版】
台灣選舉史【彩圖版】
台灣選舉史【彩圖版】 評價
網友滿意度:
看書是一個最快增加"經驗"和"想法"的方式
你想過的、不曾想過的,
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把不一樣的體驗分享給大家
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讀書的原因~
但是讀書真的不能挑食,偶爾各式各樣的書
都要稍微看一下,才不會說在些關鍵時刻
缺了判斷的依據或概念>_
像是這次看了覺得很有收穫的台灣選舉史【彩圖版】
就會是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~
不知道就偏好而言看官喜不喜歡呢?
畢竟也要有愛才能把書看下去嘛!XD
另外附上我常用的折價券網站~
加入@Line粉絲團就能夠輕鬆拿~
推給大家試試看囉;) 博客來e-coupon傳送門
台灣選舉史【彩圖版】
專技人員:食品技師專業科目六合一【重點精華+歷屆題庫】(增修訂二版) ![]() |
食品技師應試寶典6合1(六版) ![]() |
商品訊息功能:
商品訊息描述:
《台灣選舉史【彩圖版】》
華人世界最民主國家──Taiwan
選舉是為了實現主權在民所設計的制度
自日治時期實行選舉以來,台灣的選舉歷史已經長達80年
對台灣的選舉歷史,你知道多少呢?
《台灣選舉史》,帶你一次搞懂台灣選舉!
各大選戰串成的台灣故事,搭配珍貴歷史照片。
最好讀、最易懂的台灣選舉故事!
從1935年開放州、市議員民選,到戰後1945年國大代表、立法委員也為民選,1950年時台灣各地縣市長也成為民選,最後到1996年時,總統終於也開放民選。
你可能投過票,可能在假日的悠閒中,享受過用自己手中的一票選出候選人的滿足。
但可能不知道,手中的這一票,是經過多少人的辛苦與努力,多少熱血與抗爭,承載著多少人的夢想,才造就今日台灣大至選總統、小至選村里長的選舉果實。
本書特色
★一目了然的時序脈絡:以時代分章,選戰為主題,連接台灣選舉歷史脈絡。
★珍貴歷史照片:重要選舉地點&重點人物。
★豐富圖表:數十幅各大選戰圖表,將台灣選舉板塊變化一覽無遺。
★不可不知的選舉小知識:什麼是半山?為何叫黨外?泛藍泛綠怎麼來的?議事槌的由來。
作者介紹
王御風
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,現任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公民素養陶塑計畫專案教師,著有《圖解台灣史》、《鋼板在吟唱》、《鏡頭下的城市記憶》、《走出六堆的暗夜》等書。曾任記者、出版社主編、社區大學主任,並於南部各大專院校教書,教學範圍種類繁多,現階段希望能透過歷史文字的書寫,讓有趣的歷史,不再是課本的「背多分」,而是回到人與土地的情感及故事。
作者相關著作:《
台灣選舉史【彩圖版】-目錄導覽說明
導論 透過選票看台灣歷史
首篇 臺灣選舉的第一次
1-1 處女選戰
1-2 大戰下的選舉
第二篇 萬年國代及悽慘議員
2-1 染血的台籍菁英
2-2 噤口的獅子
2-3 中華民國憲法的完成
2-4 萬年民代的誕生
第三篇 地方自治的開始
3-1縣市長選舉的開始
3-2地方派系的形成
3-3自由中國與破碎的組黨夢
3-4國民黨優水晶消磁的具體方法及步驟勢的確立
第四篇 告別萬年國代與立委
4-1 中央民代本土化的開始
4-2 蔣經國時代登場
4-3 黨外崛起
4-4 台美斷交、美麗島事件
4-5 國民黨穩定領先期
4-6 政黨對決的開始
4-7 李登輝時代的開始
4-8 萬年國代再見
4-9 新國會的誕生
4-10 僅此一次的省長選舉
4-11 新黨旋風
第五章 我的一票選總統!
5-1 飛彈下的總統
5-2 民進黨首次的大勝
5-3 北高變天
5-4 藍天變綠地
5-5 三黨不過半
5-6 北藍南綠的確立
5-7 泛藍聯軍的挫敗與固守
5-8 馬英九時代的來臨
5-9 綠軍堅守灘頭堡
5-10 二次政黨輪替
5-11 五都時代來臨
5-12 維持優勢的國民黨
5-13 國民黨大崩盤
臺灣選舉的第一次:日治時期的議員選舉
翻開早期的歷史著作,提起臺灣選舉,常常從戰後講起,但實際上,臺灣民主啟蒙,是從日治時期開始。「明治維新」後開始引入民主政治的日本,在1895年統治臺灣後,卻未將民主運用在臺灣,這讓臺灣到日本讀書的年輕人,尤其是在「大正民主」潮下洗禮者非常不滿。1920年1月11日,留學生與霧峰林家的林獻堂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「新民會」,向東京的帝國議會請願,希望能成立臺灣人為主的「臺灣議會」,決定臺灣自己的事務。
此一請願雖然馬上被議會否決,但獲得臺灣民眾的大力支持,同時開啟了追求臺灣民主的腳步。在此情形下,林獻堂與蔣渭水等人在1921年(大正10年)成立「臺灣文化協會」,鼓吹爭取臺人權利。「臺灣文化協會」透過巡迴演講、電影宣傳,啟蒙臺灣人的民主概念,一時蔚為風潮。
臺灣文化協會獲得廣大民眾支持後,卻也產生了路線的分歧,受到共產主義的影響,許多醉心社會主義者掌握大權,林獻堂、蔣渭水因此離開文化協會,另組「臺灣民眾黨」,但林獻堂與蔣渭水之間也同樣因發展路線問題,再次分裂,林獻堂等人於1930年自組「臺灣地方自治聯盟」。
此時戰爭陰影籠罩,日本軍方勢力崛起,無法容忍帶有共產主義色彩的團體,除「臺灣地方自治聯盟」外均被取締。但日人為安撫台人,遂於1935年(昭和10年)正式開放各州、縣市議員之選舉。總督府先於1920年於各級行政區設置協議員,然均為官派,並無民主內涵,1935年雖開放民選,但怕危及政權,僅開放一半名額,另外一半仍是官派,且選民資格有財產、性別的限制,這也對台籍民眾不利。無論如何,這仍是臺灣民眾的選舉初體驗,也是許多臺灣先賢所力爭而來。
日治時期的選舉共有4次,但實際上1935年與1936年的選舉是密不可分,因為1935年所選出的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員,隔年(1936年)由他們選出州會議員,一般具有選舉權的合格選民只能投1935年那次票,一般焦點也放在1935年的選舉,我們的介紹也將以1935年為主。而這些議員的任期是4年,因此同樣的情形在1939年、1940年再度上演,後來因戰爭關係,原訂1943、1944的選舉被取消,臺灣在日治的選舉,也就只有這4次,本章則就1935年及1939年選舉分別敘述。
語言:中文繁體
規格:平裝
分級:普級
開數:16*22.5cm
頁數:160
出版地:台灣
商品訊息簡述:- 作者:王御風
追蹤
- 出版社:好讀
出版社追蹤
- 出版日:2016/1/1
- ISBN:9789861783727
- 語言:中文繁體
-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台灣選舉史【彩圖版】